10月13日上午,中国昆虫学会昆虫分类区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动物学会理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地下生物多样性专家组成员、PLOSONE期刊编委、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峰应邀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地区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与智能监测体系关键技术培训班作主旨报告。报告会在河南科技学院行政楼206会议室举行,植物保护与环境学院师生代表及培训班学员等1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张峰教授以《Insect diversity detection from ethanol-soaked solution using amplicon sequencing》为题,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性研究。他指出,传统水样eDNA检测存在局限,而其团队创新性地利用昆虫标本乙醇保存液中的残留eDNA进行多样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浸泡溶液中的eDNA在物种检测率、丰富度和相对丰度评估方面均显著优于传统水样eDNA。通过水生大型无脊椎动物和土壤动物两个研究案例,充分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与普适性。同时,他也指出,DNA宏条形码技术仍面临定量不准、扩增偏好等挑战,并前瞻性地提出了探索非PCR扩增依赖的方法(如线粒体宏基因组学,MMG)和引入内标DNA校准等解决方案。
报告结束后,张峰教授与现场师生就eDNA提取效率、技术成本、野外应用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耐心解答了大家的疑问。本次报告内容前沿、方法创新,为昆虫多样性监测提供了高效、非侵入性的新工具,对“一带一路”地区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评估与保护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赢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上一条:西南大学胡永刚研究员应邀到校作学术报告 下一条:南京大学Norman MacLeod教授应邀到校作学术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