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中国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生物多样性保护科保育主任(特别职务)黄韦缙(Jason WONG)研究员,应邀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地区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与智能监测体系关键技术培训班(河南科技学院分会场),并作题为“Towards a whole-of-society approach: Hong Kong’s actions to support biodiversity and insect conservation”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河南科技学院行政楼206会议室举行,植物保护与环境学院师生代表及培训班学员1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黄韦缙研究员系统介绍了香港在生物多样性及昆虫保育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以及面向“一带一路”的协同监测探索。黄韦缙研究员指出,尽管香港是全球知名的高密度城市,但75%的土地保持自然状态,为微小膜翅目昆虫提供了多样生境。其团队通过超景深显微观测明确寄生蜂翅脉、产卵器等关键鉴别特征,结合COI基因条形码技术,解决了微小膜翅目“形态相似难区分”的分类难题,相关数据已纳入“香港生物多样性信息 Hub”,供科研与保护人员查询使用。
在实践应用环节,黄韦缙研究员重点分享了香港塱原自然公园的生态农业示范项目。该项目中,团队利用本地优势寄生蜂(赤眼蜂、蚜小蜂)开展害虫防控,同时保障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强调,寄生蜂对栖息地变化、农药残留等环境干扰极为敏感,其种群数量与分布动态,可作为香港及“一带一路”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黄韦缙研究员介绍了其团队主导的“大湾区-东南亚微小寄生蜂协作监测网络”。该网络联合广东、广西、云南及泰国、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科研机构,共享寄生蜂物种分布、种群动态等数据,开发“跨境寄生蜂鉴定 APP”,实现物种快速识别与入侵预警。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香港微小膜翅目研究经验推广、跨境数据共享、基层寄生蜂应用难点 等议题,与黄韦缙研究员展开深入互动。参会者一致表示,黄韦缙研究员的分享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性,不仅展现了香港在微小膜翅目昆虫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更搭建了“一带一路”区域昆虫监测协作的桥梁,为基层保护与农业绿色防控提供了可落地的方案。
黄韦缙研究员是香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一带一路”区域昆虫协同监测领域的骨干专家,长期聚焦香港陆地与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珍稀昆虫(含微小膜翅目)保护及全社会参与保护模式构建。他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 11 项,牵头制定《香港昆虫多样性监测技术规范》《寄生蜂田间调查方法》等地方标准 6 项,为昆虫研究与保护提供标准化依据;联合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构建 “香港蛾类 DNA 条形码参考库”“蚂蚁分子数据库”,主导建设的 “香港生物多样性信息 Hub” 已收录 5500 余种生物信息及超 51 万个物种分布数据点,成为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数据平台。

上一条:植物保护与环境学院教师应邀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地区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与智能监测关键技术培训班(河南科技学院分会场)作学术报告 下一条: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佟一杰博士应邀到校作学术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