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植物保护与环境学院/蜜蜂学院!

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明研究员应邀到校作学术报告

2025-10-14 

10月1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明研究员应邀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地区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与智能监测体系关键技术培训班(河南科技学院分会场),并作题为“Morphological basis and driving force of beetle flourishing ”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行政楼206会议室举行,植物保护与环境学院师生代表及培训班学员等1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白明研究员在报告中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多甲虫?‌”,并强调了回答该问题的‌重要科学和实践意义‌。他回顾了现有研究方法,包括‌主动收集策略‌以及‌小规模研究‌(如‌功能形态学‌和‌基因组学‌分析),但‌明确指出当前研究存在一个关键缺陷:缺乏大规模的、在样本水平上进行生态量化的研究数据‌。这种大规模数据的缺失,限制了对甲虫多样性宏观驱动因素的深入探究(例如形态-功能-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报告提出,‌深度挖掘和应用从形态学中提取的特征信息‌,特别是实现其在大规模样本层面的量化分析,将成为‌推动下一代昆虫分类学发展的关键突破口‌。相比于传统形态测量,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特征提取具有处理海量样本的潜力。为此,白明团队提出了‌PENet模型‌。与昆虫形态学领域现有的深度学习模型相比,PENet的核心优势在于能够‌对模型提取的高维形态特征进行有效降维‌。这一特性解决了处理海量形态数据时面临的关键瓶颈(维度灾难),使得高效分析大规模样本的复杂形态特征并将其‌整合到生态量化模型‌中成为可能。PENet模型及其展现的“‌高维特征降维驱动大规模形态-生态协同分析‌”思路,为解决现有研究缺陷提供了新途径,并为‌下一代昆虫分类学(整合大数据、自动化、多维度表型与生态)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方法论创新‌。

本次报告内容前沿,视角新颖,在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保护及演化生物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启示意义。

白明,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鞘翅目形态与进化研究组组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德国洪堡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北京朝阳凤凰人才计划领军人才。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Current Biology、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等SCI杂志发表文章100余篇,申请专利6项、软著2项、行标1项,专著四部。曾获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伙伴奖,2016年度周尧昆虫分类学奖励基金一等奖,中国昆虫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曾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合重点基金、中国科学院一带一路专项、香港生物多样性专项、海南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揭榜挂帅、贵州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

(图片/张鑫 初审/张鑫 郎剑锋 复审/孔凡彬 终审/刘润强 王鲁伟)

上一条: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Andrew Polaszek 教授应邀到校作学术报告 下一条:西南大学胡永刚研究员应邀到校作学术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