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14 日上午,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研究员姚刚应邀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地区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与智能监测体系关键技术培训班(河南科技学院分会场),并作题为 “Taxonomic study of Bombyliidae in China(中国蜂虻科分类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河南科技学院行政楼206会议室举行,植物保护与环境学院师生代表及培训班学员等1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姚刚研究员系统梳理了全球Bombyliidae分类研究的百年发展脉络,清晰呈现了该领域从经典形态分类到分子系统学的演进历程。重点分享了团队近年来在中国Bombyliidae研究中的突破性成果。此外,姚刚研究员结合“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特点,强调了蜂虻的重要生态功能:成虫作为高效传粉者,可提升农作物与野生植物结实率;幼虫以寄生或捕食方式控制蝗虫、蛾类等害虫,为农业生物防治提供天然“天敌资源”;同时,蜂虻对环境变化敏感,可作为生态健康的指示生物,其分布动态能为气候变化、栖息地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蜂虻形态特征标准化鉴定、基因组数据在分类中的应用、多样性协作监测等议题,与姚刚研究员展开深入交流。对其团队提出的“形态+分子+生态”综合分类方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方法为昆虫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在场研究生则就野外标本采集技巧、基因组数据分析难点等问题提问,姚刚逐一细致解答,并分享了团队积累的标本资源与数据平台使用路径。参会者一致表示,报告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不仅展现了中国蜂虻研究的国际前沿水平,更为年轻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清晰思路与资源支持。
姚刚研究员是国内蜂虻科系统分类学与昆虫多样性研究领域的骨干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蜂虻科物种资源调查、分类修订及“一带一路”区域昆虫监测技术研发。他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牵头修订了中国蜂虻科 5 个亚科的分类体系,在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昆虫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主编的《中国蜂虻科志》(Bombyliidae of China)成为国内该领域首部系统性专著,参与制定“一带一路”昆虫多样性智能监测技术地方标准 3 项,为推动我国蜂虻研究与国际接轨、助力农业绿色防控作出重要贡献。
上一条: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佟一杰博士应邀到校作学术报告 下一条:河北大学杨玉霞教授应邀到校作学术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