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河北大学杨玉霞教授应邀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地区昆虫多样性格局评估与智能监测体系关键技术培训班(河南科技学院分会场),并作题为“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everal malacodermata beetle groups, with implication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软体鞘翅目甲虫多个类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启示)”的学术报告。报告会在河南科技学院行政楼206会议室举行,植物保护与环境学院师生代表及培训班学员等10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
杨玉霞教授系统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在环“一带一路”地区鞘翅目甲虫科(Coleoptera)多样性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报告指出,甲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物种最丰富的昆虫类群之一,其分布格局不仅反映了区域地质历史与气候演变过程,更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制定保护策略的重要指示类群。杨教授重点展示了利用物种分布模型(SDMs)对典型甲虫类群(如 Trypherus 和 Osphya 属)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的研究成果。基于这些发现,提出应加强对现有关键栖息地的保护,建立生态廊道以促进物种迁移,并推动跨国联合监测网络建设,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长期挑战。
报告内容翔实、数据丰富、视角前瞻,引发了现场师生的热烈讨论。与会人员就模型参数选择、新物种鉴定标准、智能监测技术在野外调查中的应用等问题与杨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杨玉霞教授长期致力于鞘翅目昆虫的多样性研究,尤其在物种分布模式、生物地理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曾多次赴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德国森肯伯格研究所等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跨国科研经验,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生物多样性联合调查与能力建设项目。
上一条: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姚刚研究员应邀到校作学术报告 下一条:香港生物多样性博物馆馆长Benoit Guenard 研究员 应邀到校作学术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