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拓宽师生科研视野,2025年5月29日至30日,我院特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吴益东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张峰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陈超研究员和刘振兴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万虎教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洪春来研究员、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石兆勇教授和新乡市种业发展服务中心张大明高级农艺师来校参加植物保护学科建设暨博士点建设论坛,并作专题报告。植物保护学科教师代表参加本次论坛,院长刘润强出席并致辞。
王国昌首先从学科方向、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发展目标和优势与不足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学科的学科发展和博士点建设情况,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加强合作交流,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
听取汇报后,各位专家对学院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并重点围绕学科特色、研究方向的凝练、团队建设、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申报、科技成果转化和平台改造升级等方面展开讨论,针对性地提出了宝贵建议。
会后,与会专家根据我校植物保护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围绕病虫害防治、植物病理、环境健康等方面做了相关报告。
其中,万虎教授以“共生细菌Acinetobacter soli介导褐飞虱对烯啶虫胺的抗性机制”为题,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害虫抗药性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指出,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大害虫,而烯啶虫胺是防治该害虫的重要药剂,但长期使用导致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万虎教授团队发现,褐飞虱体内共生细菌Acinetobacter soli可通过代谢降解烯啶虫胺,显著增强害虫的抗药性。通过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团队揭示了共生细菌在抗药性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为靶向防控褐飞虱提供了新思路。
报告结束后,万虎教授与在场师生就害虫抗性治理策略、共生菌-宿主互作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新乡市种业发展服务中心张大明高级农艺师以“新乡市小麦玉米重大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控现状”为题,结合多年一线实践经验,分析了黄淮海地区主要作物病虫草害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挑战。他详细介绍了小麦赤霉病、茎基腐病、玉米南方锈病、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在新乡市的发生规律,并分享了当地在绿色防控、科学用药和统防统治方面的成功案例。张大明强调,面对气候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需加强监测预警、推广抗病品种和生态调控技术,构建可持续的综合治理体系。
报告内容紧贴生产实际,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区域性病虫害防控经验,对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几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不仅深化了师生对农业害虫抗药性和病虫草害防控的认识,也为我校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我校将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共同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图片/张力浩 初审/徐莉 复审/王国昌 终审/王鲁伟 刘润强)
上一条:丁轲深入植物保护与环境学院调研科研团队及平台建设 下一条:国家教学名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丽丽教授一行到我校出席植物保护学科建设论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