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我校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深入学习,狠抓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贯彻落实16号文件的过程中,浙江大学坚持学习在前,提高认识在先,把学习领会好中央精神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制定了专门学习计划,狠抓学习辅导和培训,加强学习交流和考核。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带头学习,党委理论中心组多次组织专题学习讨论,学校主要领导多次为师生作辅导报告。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学校又先后组织了十多期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骨干培训班。累计培训干部教师1500余人、学生骨干2500余人。确定了“思政工作领导体制建设”、“工作机制建设”、“途径与方法创新”、“师德师风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等6 个专题调研项目,深入校内外开展调查研究,对照中央的要求,寻找差距,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
在深入学习讨论的基础上,浙江大学提出了学校办学要重点解决好四个方面的认识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什么是当前的工作重点,怎样抓重点”、“建设什么样的干部队伍,怎样建设干部队伍”等,其中,人才培养问题是首要和根本的问题。联系学校实际,学校总结形成了“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坚持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未来领导者,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大力改善育人环境,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确立了“以学生成才为本,做学生知心朋友,帮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发展谋划,促学生健康成长”的方针和“以党建为龙头,以学风建设为重点,以素质拓展为导向,以自我教育为基础,以工作创新为动力”的工作思路。两年来,围绕主渠道建设、途径方法创新、党团组织和思政队伍建设等重大专题,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一、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个一”工程。学校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投入100万专项经费,努力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个一工程”建设计划,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五个一工程”是指:建设一个名家课程专题讲授系列、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思政教学网站和配套的现代教学实验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名师群体、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课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一组有全国影响的精品课程。该计划实施后,极大地调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个以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为主旨的氛围正在教师中形成。
扎实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见》,明确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纳入本科教学计划,按要求设置2个学分。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政策性、实践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狠抓规范性、课程化建设,做到教学计划、参考资料、辅导讲座、考核制度“四到位”。结合形势热点设计教学内容,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库,收集、整理和编印活页式的教学辅导材料,迄今已编写教学辅导材料84期,共计180余万字。利用学校多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组建“形势与政策教育讲师团”。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传媒手段,开展网上教学、音像教学。两年来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专题,举行了上百场辅导报告。对此,教育部专门编发简报介绍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特色,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教育电视台均作了报道。
二、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创新
实施“一年级学生特别教育计划”。学校对新生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与关注,2005年初作出决定,将每年9月份确定为“新生入学教育月”,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一年级学生特别教育计划”,积极引导新生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并顺利实现人生发展阶段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关键性转换,为今后几年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计划以“理解大学、适应大学、超越自我、共同成长”为主题,分为理解大学、转变人生、共同成长三个篇章,每篇章有3—4个具体实施计划,如新生党员培训班、领航人生名师报告、认识大学系列讲座、学长辅导计划、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计划等,由学校有关部门和各学院共同实施。2005级“新生教育月”期间,学校领导、教授共作了47场专题讲座,800名高年级学生参与了“学长计划”。上学期末,学校有关部门调查显示,新生对学校表现出了较高的满意率。该项计划获得2005年浙江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创新奖”。
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面对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校主动应对,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加大“求是潮”、“求是青年网”、“文化素质网”等思想教育主题网站创建力度。“求是潮”网站每天的点击量达4万人次,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评为“十大学生门户网站”之一。同时,大力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成立了网络信息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设立网络信息管理办公室,实施BBS用户实名注册认证管理办法,落实校园网站登记和备案工作,强化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归口管理。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建立网络信息员和评论员队伍,每日编印并向领导报送《网络舆情信息简报》,主动掌握网上动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公共场所计算机使用与管理,开展专项检查。开展网上学习生活服务,建立学生电子邮箱系统。我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方面的工作,获得了浙江省教育厅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奖”。
积极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丰富社会实践内容,创新社会实践载体,建立了80多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20多个研究生挂职锻炼基地。在“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等主要载体基础上,积极开拓青年志愿者活动、研究生西部支教团、挂职锻炼和博士生报告团等新的实践载体。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规定相应的学分。学校连续16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研究生挂职锻炼项目已持续进行十年,获得国家教育改革项目二等奖。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求是精神是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内容。以“求是创新”为核心,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一是总结弘扬“求是”精神。通过开展新时期“求是”精神的研讨,编写浙江大学历史,举办浙大西迁办学历史展,组织“重走西迁路”等“知校、爱校、荣校”教育活动,激励师生铭记百年浙大人的艰苦奋斗历程,肩负起历史重任。二是以科技文化节为依托,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通过实施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蒲公英”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学术科研作品竞赛、博士生创新论坛、本科生科研排行榜和学术之星评选活动等,打造校园文化精品。三是开展“优良学风建设月”系列活动,推进优良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四是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依托,创新载体,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五是在挖掘老校区深厚的人文资源的同时,加强紫金港新校区的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育人氛围。
三、努力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
资助与激励并重,做好困难学生助学工作。学校建立和完善了“以勤工助学为主导、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奖、贷、补、勤、免五位一体”、教育与资助相结合的联动助学体系,切实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顺利实施,我校助学贷款从2000年的887万元上升至2005的2000万元。通过成立“爱心社”、“思源社”,实施经济困难生教育实践项目(NSEP)。加强对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责任感教育、诚信意识教育等,引导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奋发向上、诚信做人,为经济困难学生了解社会、回报社会,锻炼组织和实践能力搭建平台。我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规模大,但是到期还款率达到98%,处全国高校前列。对此,教育部两次编发简报介绍我校资助工作。
指导与服务结合,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开设“就业之星”网站和《生涯规划导论》、《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开发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推出《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加大就业信息服务力度。近5年,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
教育与咨询结合,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工作网络”。充分利用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德育等相关学科的优势,整合师资力量,建立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推进“学校-院系-学生组织”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形成。成立集教育、科研、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各学院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学生心理学会、研究生心理健康互助会等学生心理社团组织,并在本科生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初步形成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教育与咨询相结合、专业咨询与朋辈互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体系。
四、加强党团和学生组织建设
建立学生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坚持每年召开学校党建工作研讨会,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党建工作的规律。认真总结多年来我校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学生党员教育、党建骨干培训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通过党校、党员之家、组织生活等各种方式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学习教育。以“党支部建设创新奖”评比表彰活动、“党员之家”建设为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途径、新方法,激发基层学生党组织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2005年,我校共有4个“党员之家”荣获“浙江省高校示范党员之家”称号。
继2003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后,学校按照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总体要求,紧密联系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主动探索,不断建立健全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2005-2006学年,学校又分别在低年级学生党员和高年级及博士生党员中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
构建矩阵式学生管理新体制。根据学生发展个性化、学习自主化、需求多样化、生活分散化等特点,确立“条块结合,优势互补,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指导思想,建立了学院和生活园区共同参与的学生管理体制。选派优秀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和班主任,对学生做到政治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关心,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选派党员教师和研究生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成立学生发展服务中心,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党员之家”建在学生公寓。加强园区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宿舍文明建设活动,为学生创设优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在2005年4月“涉日”敏感期间经受了考验,全校师生员工以保持国家安定大局和社会稳定为重,立场坚定,拒绝参加非法游行,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国热情,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社会的好评。
创新研究生德育工作体制。目前,我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已经达到150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为5000余人。多年来,我们坚持“抓党建促德育,抓支部带小班”思路,积极探索适应研究型大学要求的研究生德育工作体制。按照学科、专业、研究所等特点组建成研究生班级,所有研究生必须编入某个班级,党支部建在班上,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德育导师。德育导师一般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业务教师担任。这样,研究生德育工作形成了健全的网络体系,形成了研究生指导教师与研究生德育导师双管齐下的德育工作格局。
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要求,坚持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班主任工作规定》、《研究生德育导师工作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辅导员队伍建设“2+2”培养模式,即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综合素质优秀者,保留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资格,先担任两年辅导员,两年后再读书。每年有20名左右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进入此行列。此外,还选留部分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担任辅导员。为了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学校设立了专项培训资金,实施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积极选送辅导员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培训或赴境外学习研修,积极开展岗前和岗位培训。根据辅导员队伍的缺编情况,每年拨出200万专项经费,用于聘请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同时明确规定专业教师都有担任班主任和研究生德育导师的义务,在岗位考核、聘任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将教师担任学生工作的情况和表现,纳入考核内容。每年组织评选“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导师”、“三育人标兵”、“学生工作奖教金”、“学生工作创新奖”等,表彰先进,树立典型。
贯彻落实16号文件,极大地推动了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广大同学成才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举措不断涌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进一步增强。(来源:浙江大学报)